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ibiqug.com

卑鄙的圣人:曹操第9部_第六章 优劣已分曹操属意曹植(4 / 7)

临淄侯是与五官将并驾齐驱的人物。曹操又在殿上公然大加称赞,明里暗里已透露。所以在他看来,推举曹植为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
但事实却与设想相差甚远,当曹操看了群臣陆陆续续上交的表章之后不禁皱眉——绝大多数臣僚并未改变拥戴曹丕的初衷,尤其六卿和尚书台的几位重臣,几乎全部站到曹丕一边。钟繇、毛玠、辛毗、徐奕……这些元老大臣盛赞五官将之德,简直把曹丕夸成人中龙凤,其中毛玠更危言耸听:“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,覆宗灭国。废立大事,非所宜闻!”即便有几个不明确表态的,似凉茂、常林,也在表章中反复提及,立嗣之事关乎国运,望魏公谨守宗法妥当择之。虽未明说其实意思已很明确,不过碍于他们曾在五官将府担任属官,故意避嫌——官场有时就这么可笑,越是身涉其中的越要显得暧昧不决,越是与自己无干的越要明确表态,一切皆视情况而论。

相较而言支持临淄侯的人很少,也颇寒酸,几乎都是记室、令史一类人物,对曹植的赞颂也停留在文采斐然、风雅绝伦的层面,人微言轻撑不起场面。也有袁涣、国渊、何夔之流,言辞温婉不予答复,全然欲置身事外。这结果曹操自然不满意,却无可奈何,他暗中早派校事刘肇探察群臣动向,若有串联之事早反映上来了,既然没有便是大家出自真心,有什么毛病可挑?

即便如此曹操仍不死心,群臣中还有尚书令荀攸、卫尉卿程昱、侍中崔琰没有表态,他们三人的心思曹操也揣测得到,荀攸自荀彧死后愈加谨慎,只思闭门自守远避祸患;崔琰侄女乃曹植之妻,语言颇有挂碍;程昱年事已高且久有退意,又曾为曹丕平定河间之乱帮过忙,不想再趟浑水招惹晚年不安。曹操不愿让他们便宜溜过,只要有丝毫机会就不能放过,数次派人催促,务必要他们上书表态。这三人都是有分量的大臣,哪怕其中有一人能支持曹植,也可大做文章。

但事情的发展大出曹操意料,三日后崔琰露版上书拥护曹丕,在表章中赫然写道:“《春秋》之义,立子以长。加五官将仁孝聪明,宜承正统,琰以死守之。”这次征询群臣的回书都是秘密上奏的,既避免群臣串通,也是出于保护大家的一片好心——若日后承继之子得知某些大臣没有保举自己,难免心存芥蒂乃至贬斥加害。如今崔琰露版上奏,书至中台,群僚无不知晓他拥护曹丕,便是把自己的仕宦前途乃至身家性命都拴到了曹丕身上;这还不在紧要,关键是他以《春秋》大义为辞,声言以死捍卫宗法,无异于将曹操的企图昭示天下,将本来心照不宣的事挑明了!

曹操见此表章怨怒不已:“不听你言,孤便是有悖《春秋》大义的昏主;若听你言,你便是捍卫正统的功臣。翻来覆去都是你对,真真狂妄至极!”在他看来崔家既已与曹植结亲,就当全力相挺,可崔琰却公然站到了曹丕一边。日后若曹丕上位,他便是佐命功臣;若曹植上位,他凭借内亲关系也可保无虞,这不是要做不倒翁吗?曹操眼中的崔琰素来是慷慨激昂仗义敢言,但这次的事却使他有了奸猾且无礼的感觉,或许当事者迷,也是崔琰挑明矛盾给他制造了麻烦,他开始厌恶这大胡子了。不过现在他还拿满口大义的崔琰没办法,只能把这笔账记心里,表面还得称赞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。事已至此立曹植为嗣的尝试失败了,而且问题已公开化。可想而知,以后二子拥护者之间的矛盾会更加激烈,五官将府和临淄侯府的那些属员也不得不公然开始较量,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完全超出曹操预料,就连他自己也无法扼制这场较量了。

此刻曹操心目中曹植实是不二之选,但在大多数重臣看来却完全不是这样,也不知他们是真心觉得曹丕优秀,还是仅仅出于维护宗法的一贯理念,或是出于自保的考虑不愿干涉。自崔琰上书之后,曹操一连数日没接见外臣,连和洽、杜袭、王粲、杨修等近臣都被挡驾,事到如今他实不知这场征询的闹剧如何收场了,若崔琰不插这一杠,大可将群臣的密奏压下不谈,日后再寻良机,可现在被崔琰搅得沸沸扬扬,立谁为嗣必要有明确说法。他不见外臣是怕有人问起此事不好回答,须想好对策再作计较;可后宫也非清静处,卞氏乃曹丕、曹植之母,心系二子之争,环氏、杜氏、秦氏又与其相厚,这些女人其实比群臣更关心最后结果,拐弯抹角察言观色。曹操心中愈加烦躁,也不愿多见这帮姬妾,每日只与新纳的陈氏在一处温存,观她唱歌跳舞倒也解闷;尤其令曹操欣慰的是,陈氏足不出宫竟也闻曹植贤名,隔三岔五还能唱上两首曹植写的诗歌。

孔桂倒没受不见外臣的限制,还是每天一早必要进宫问安,或陪小公子戏耍,或到曹操眼前天南地北述说一通,都是些没用的笑话。有一次曹操不经意间感叹立嗣之事难以抉择,孔桂满脸堆笑,为他揉着肩膀道:“自古臣尊君命、子从父言,再说立谁为嗣乃家事,您说立谁就立谁,何必再问外臣?”孔桂油滑透顶,从来只赚不赔,摸不准风向岂能随便说话?

曹操听了倒挺痛快,惜乎只能过过耳瘾——事情若真这么容易就好了,魏国新建民心未附,他若一意孤行立曹植为嗣,无异于与众多元老大臣相悖,以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